参与 naze naze 大利项目的姐姐们,从左到右为杨孟书,卫光叶,林泽英,杨显书,杨胜花。
县城的纱线店
贵州省黔东南,榕江县城的商店,各类侗⾐虽然⼗分⻬全,但还是可以找到各种粗细的原色棉线。
当地的姐姐们时至今日依旧喜欢挑选合乎她们心意的棉线,自己回家染色,给家人做衣服,纺织的传统一直在延续。
王姐姐经营着这家孔明布匹批发部,naze naze 在大利侗寨的项目所使用的白色纯棉线,在这里挑选到了最合适的粗细。
每次到了织布的时候, Dousa 斗萨妇女合作社的负责人杨正仙就会来这里采买。
杨正仙,我们亲昵地叫她的小名,少仙。
由少仙所带领的织女们,用这些纱线,织造了精美雅致、白蓝相间的 naze naze 挑花布。其中的蓝色纱线,均由姐姐们亲自染制。
不要忘记蓝
从356国道的岔口进入,再经过十多公里的盘山小路,就能看见坐落在山谷里的寨子。
大利素有“苗山侗水”之称,孖溪穿过侗寨,水边才是妇女们主要的工作场地。
洗纱、浆纱、染布、洗布、捶布···这些纺织工序都会在这里完成。
孖溪潺潺流淌,姐姐们借着水流,在其中投洗由南板蓝制成的蓝靛膏染色的纱线或布匹。
蓝,侗话读作 lamc,意为忘记。少仙告诉我们,蓝染布是侗族女儿的随嫁,寓意不论多远,都不要忘记家。
挑花、数纱和绣布
挑(tiǎo)花曾经是当地常见的织法,在贵州的苗族、侗族老布中都常常能见到。
挑花时需使用毛衣棒针一样粗细的挑针,勾着纬线,数着数字,一根、三根、一根----精准挑过纵向的经线,最后形成刺绣般的花纹。
因此,挑花也被称为“数纱”,姐姐们也会说,“在绣布”。
naze naze 在大利
2019年,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与北京 ATLAS 工作室邀请 naze naze 团队一同发起 naze naze 大利织物项目,通过与 Dousa 妇女合作社的持续协作,发掘当地妇女的手工侗布织造技艺。
织女队伍
大利项目:
杨正仙、杨发鸾、杨胜花、杨再珍、杨万书
杨显书、石分化、石平娇、龙吉书、杨婢孟
杨秀珍、杨小雪、林泽英、杨孟书、卫光叶
石引化、欧颜美、杨汉足,杨显祖
naze naze 团队:
刘城铭、钱奕可、郦宣烨
特此感谢以下团队和个人对于naze naze 项目的支持(排名不分先后):
Dousa妇女合作社
杨正仙
全球文化遗产基金会
李光涵
Atlas工作室
周贞徵、高其蓁、高嘉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