戳客戳客/DONG 1:包裹在电子云后的侗族歌谣

DONG

侗族大歌歌者:哈扣

贵州黔东南小黄村的鼓楼

侗族大歌,侗语称“嘎老”,在2009年被列入联合国世界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全球化多重语境的背景下,传统音乐与习俗在当代社会面临着许多挑战和变迁。2016年,由戳客戳客和行走的耳朵合作发起DONG项目,深入中国贵州黔东南小黄村,尝试在当代社会视野中,用不同的角度与手段来呈现中国民族音乐及文化,并探讨其融合、发展与传承的可能方式。
 
DONG项目将会通过当代艺术,音乐,设计等多种方式,探索“传统文化的当代呈现”这一议题,促进中国传统音乐在当代音乐,文化和艺术领域中的推广,并提供不同领域优质资源交流和合作的平台。
 
2016年年初,戳客戳客与我们的好朋友行耳文化、艺术家韩涵、摄影师庄严等一同进入贵州黔东南小黄村进行考察采访、田野录音、影像记录。

田野录音

考察采访

鼓楼细节

小黄村老年歌班@吴江生家

罗汉芦笙队

2018年10月,戳客戳客联合大福唱片全球发行了DONG项目首张专辑《DONG 1》。专辑的录音始于2016年的春节,韩涵参与了戳客戳客以及行耳文化的合作项目,在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小黄村录制了很多的声音素材,其中包括很多的侗族民间谣曲;而后韩涵回到自己的上海工作室,将素材剪辑整理,辅以合成器与软件,进行了二次创作。
唱片前言-韩涵 

 

这张唱片的原始素材是2016年春节的时候录制的,地点在中国贵州省从江县高增乡的小黄村。在两年间,我在反复聆听这些素材,和学习并实践声音理论的过程中,不断有新的想法出现。我经常会想到作曲家La Monte Young的作品。尤其在现场听歌手们表演大歌时,经常能听到由于不同歌者音高和音色略微不同产生的额外频率(beat frequency),这也让侗族大歌呈现出类似现代作曲中长音音乐(Drone Music)的特质,具有非常特别的美感。在所有的曲目里,我没有使用任何变调工具调整录制素材的音高去配合其它乐器;相反的,我使用了一些自己编写的程序和不同的声音合成方法,实时微调合成器或采样音色的音高,以最大程度上与录制素材相匹配。这些存在于乐曲中的和谐与冲突,也许能提供一个看待现代社会中民族音乐的特别视角。另外特别要感谢行耳文化的程俏俏帮助联系当地歌者翻译歌词,这为音乐创作提供了很多灵感。我们希望这个系列的音乐专辑,能够包含一些特别的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与我们所处的时代产生共鸣,甚至也许在将来还会具有一些文化人类学的意义。我想,或许对于一种特别的文化而言,它越能被更多的“他者”用更多的方式自由解读,便越能在广义上保持超越时间的,持续的生命力。

感谢下述参与本项目的伙伴们:
录音:徐斯鞾
歌词翻译联络:程俏俏
编曲:韩涵(Gooooose)
后期:韩涵(Gooooose)@Sequencer Electronics Studio
设计:刘欢(UNITAG DESIGN)
摄影:庄严
策划及顾问:程俏俏(行耳文化)
项目总策划:吴善敏(33EMYBW)
预告
明年年初,由33EMYBW创作的《DONG 2》也将发布,同期还有主题展览、艺术项目等待大家来体验,敬请期待。



“侗族奶奶们唱的歌”,歌曲录制于小黄村,2017年1月31日。
—程俏俏 

这是我在侗寨过的第三个春节了。为了拍摄纪录片,去过很多次鼓楼,也去过很多人家。孩子、青年和长者,基本都能混得脸熟,有些关系还不错。在当地人对声音的美学观念里,老人的嗓音没有年轻人的好听,并且长者们也不再鼓楼里唱歌,而是聚在某户人家“偷偷地”唱,或是教授孩子们。但我最喜欢的,还是听老奶奶们的声音。她们不会像接待队那样,对着游客整齐划一地微笑,即使语言不通,也总感觉她们的歌声饱含着故事。

在小黄,第一个为我唱歌的长者,是奶奶哈扣。那是在靠近主街边的一所木房里,哈扣坐在火塘边,唱起了侗族人祭萨坛的歌,缓慢又平静。时隔三年,这次是为了补拍摄素材,我在村子里瞎溜达,又碰到哈扣和另外两位奶奶一起坐在街边,看着来往的人群。平时几乎是个空村的小黄,唯有在过年的时候才热闹起来,我想,这让她们的生活也多了些乐趣吧!就在此刻,我录下了这首歌,之后我请凤云帮我翻译,歌词的内容使我泪流满面:“像我们岁数已高,我故意要唱,唱到我走的那一天。”

歌词

戳客戳客是一个关注当下艺术和生活的文化机构,也是发生并分享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平台,定期策划讲座、展览、派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