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特别企划

“磁器已经成立6年多了,除了在视觉上我们一直在努力,文字上也在努力达到一个更高的水准。但是文字这个东西呢,除了一个长期不间断的培训和练习,作者个人的阅历和感受能力也很重要。


为了让读者在磁器上感受更多新鲜的观点和优美的文字,我鼓动三寸不烂之舌,说服一些老朋友来磁器做一些稳定的持续的分享。在艺术家迟鹏老师之后,我又请到时尚行业的学者顾晨曦女士在磁器开设一个不定期的专栏。我给顾晨曦的唯一要求就是,去采访一些她认为在这个时代会对中国时尚圈和行业产生一些影响的人,也许是行业里的巨擘,也许是风格独特的新人,也许是一些幕后英雄,通过爱学习的顾晨曦女士的眼睛,去审视和感受中国时尚产业滚滚向东的洪流。”


——磁器CHINA 主编何智


国内独立服装设计师很多,有没有一个服装设计师是你先记住了对方的衣服,然后才想去了解对方的名字的呢?换言之,在没有受到宣传影响的情况下,你会不会自然而然地、单纯地喜欢上对方的衣服,进而记住了服装背后的设计师呢?


我是这样记住王浩铭的。



初夏时,我在浦东老佛爷百货遇到一套休闲范儿的套装,收腰西装上衣与阔腿长裤,剪裁惊艳,但因为一点阴差阳错,没能及时买下。后来的一段时间里,我时常想起那套蓝灰色的套装,它的品牌logo是六条竖线加一条横线的组合,就像心电图一样;它的面料像纸张,抖动时,面料相互摩擦的声音像纸张的声音。每次想起来,那种抖动纸张的声音就在我的脑海盘旋,我觉得自己必须找时间再去一次浦东老佛爷百货,那是我的套装,我得带它回家。

正在我焦虑它被别人买走且明珠暗投之时,它的设计师突然在我的朋友圈里出现了。有朋友贴出在设计师工作室看秀的照片,那些衣服和我心心念念的它之间有着明显的血缘关系,至少剪裁、线条和色彩选择方式上系出同门。果然,顺着朋友写的内容,我在设计师的天猫旗舰店找到了它,顺利带它回家。



在看到官方模特图时,我的快乐加倍:“模特太孩子气了,这可是姐姐们经历过世事变迁后,依然云淡风轻、随时应战的装备呢。”你瞧,有些衣服是自带气场的,单看照片哪里够呢!买衣服,还是要看到实物,摸到面料,穿在身上,感受到它和自己身体融合时才是自己的衣服。

原来这个心电图一样的品牌logo是设计师名字的缩写:WHM,王浩铭。知道名字后,网络世界迅速带来关于他的一切:重庆人,2009年毕业于北京服装学院,旋即搬到上海加入素然(ZUCZUG),一直到今天,已经在这家公司工作了11年。虽然一直对公关推广不上心,但素然的发展是肉眼可见的好,几年前公司开始了内部的新设计师孵化计划,类似“通过不同线路的品牌组合,发展成为更稳定的服饰集团”。2017年,WHM成为公司孵化出来的第一个品牌。目前,王浩铭正准备搬到复兴西路上的新工作室(就是最近走秀的那个空间),新空间是个旧厂房,那里将会是一个开放的空间:一半是商店,一半是设计师工作室。


因为磁器的缘故,我得以在上海时装周期间见到王浩铭本人,他的showroom在notSHOWROOM,环境简洁清爽,人们的注意力集中在龙门架上的衣服。王浩铭和我想象中差不多,安静温和,手指细长,他的脸和他的服饰设计有些相似——从精气神儿上说,是没有被社会欺负和打垮的脸,专注于自己感兴趣的事情时就会发光。

大约是因为和磁器的何智主编是知交好友的原因,王浩铭兴致勃勃地和他聊起了自己的某次游学:假期去日本参加一个短期手工课程,在老师们的指点下,学习怎么用自然植物染色、怎么手工编织,总之,换一个角度去体验面料材质。同时这些体验在他当下的设计中逐渐显现出来。

在这次的showroom楼下的另一个空间里,王浩铭做了一个小型展览,展示的不是新装,而是自己品牌创立以来的一些设计回顾,串联起不同季服装的主题很有趣,是不同面料的基本技术规格单位:支、针、姆米。

这谈论面料工艺的小小的展览给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服装设计专业已经成为成熟的教育体系,设计师们被教导从灵感板(mood board)、灵感开始新一季的设计。王浩铭和WHM让我觉得有意思的地方是:他自动跳过了服装设计教育体系中灌输给我们的那种“先讲好一个故事”的创作构思方式,直接从面料开始,在反复调整中完善自己的设计。

就像他自己说的那样,开始新一季的设计时他想的是:“面料。上衣要选什么样的材料、什么质地;要做比较松的衣服的话,我可能需要什么感觉的料子;如果做修身款的衣服可能需要什么样的料子、粗织还是细织、内搭选什么颜色……全部都是从面料开始。”

进入面料的世界时,王浩铭像一个搞科研的工作人员,一点细微的差别都能敏锐地辨别出来,同时他的创造力又被这种敏感点燃,比如他说:“姆米是丝织品的计量单位,我曾见过3姆米的织物,嫩得像大排档的一次性桌布,一戳就破。2017年春夏,我们用6姆米的面料做连衣裙,就像水母,可以随着气流飘动。”

当被问及是否有不想涉及的设计领域时,王浩铭的回答很诚恳:没有不想尝试的款式或面料,不过是眼下尚未找到合适的处理方式。他用2021春夏系列里的细吊带连衣裙举例,以前不做只是没想好怎么处理,这次采用了“小树枝”的处理方式:吊带极为纤细,还绑上了装饰用的同样纤细的小细带,就像春日里刚刚抽芽的小树枝一样。

在“支、针、姆米”展览中,让我印象深刻的是WHM的一条真丝长裤,它的触感温暖又柔滑,廓形介于软塌塌和挺括之间,我以为它是羊毛或棉质的法兰绒长裤,实际上却是一条真丝质地的长裤。讲到面料工艺时,王浩铭的话明显多起来:“这条长裤来自2020SS系列,面料是30姆米的真丝,我们把它做成了法兰绒。”通常人们看到法兰绒会想到棉布或羊毛,因为法兰绒不是面料,而是一种纺织工艺,通常表面有一层绒毛,所以人们看不到它的编织纹路。

这条30姆米的真丝长裤我也有一条,是漂亮的深蓝色,外形是线条舒缓的锥形裤,它是那种“不费力的优雅”的首选,因为它本身就是不费力的优雅,对这条裤子最贴切的描述应该是金宇澄写在《繁花》里的句子:长裤要瘦,但不可紧绷,烫线要淡,裤脚尺寸要根据不同面料顺势而定,看着朴素,实则山媚水秀,流丽标致。


第二次去采访王浩铭则有点不太顺利,虽然他很乐于沟通,但我没找到打开他话匣子的方式,事后我意识到,是我问错了问题,因为我带着过往的思维定式或者说套路,而他不是套中人。

 

面对“你为怎样的人做设计”“消费群体定位”这样的套路性问题时,王浩铭看起来有些困扰,他坦言不是没想过,而是在想这样的问题时容易走神,大家的回答都差不多,“独立的、有艺术鉴赏力的女性”,自己也想不出其他的表达。

王浩铭是这样描述自己的工作的:“我的本职工作就是:在设计过程的每一个步骤里,我来想办法让它有意思、有新意。最后呈现出来的衣服,客人能够察觉到它与别的衣服不一样。”

那天下午,他带我参观了自己的老工作室以及即将要搬入的新工作室,最后在集合店InthePark里,他眼神发光地看着店里其他品牌的新设计,兴致勃勃地谈论它们的有趣之处;遇到自己的设计时,他习惯性地后退两步,专注查看龙门架上的衣服的神态像在阅兵。离开showroom后,他不主动聊自己的设计,但是如果我拿起衣服一件件地问询,总能听到很多有趣的剪裁与面料处理细节。

通常在想设计时,王浩铭喜欢老电影和音乐的陪伴:反复播放同一部电影,有一搭没一搭地反复看,直到在重复累积中看完这部电影,然后再换一部,它们会带给他各种启发,比如WHM的2020秋冬设计中,有件经纱印花风衣就是来自音乐旋律。

最初,王浩铭想用视觉展现出音乐旋律的起伏,于是把音频软件上起伏的旋律制作成面料纹案。但他不想使用常见的印花印刷方式,而是采用更繁琐、传统的经纱印花技术——先对织物用的经纱进行染色印花,然后再用染色的经纱和没有印染过的纬纱一起纺织成面料,“来来回回的编织过程中,经线的张力会不一样,图案就会不那么规则,更像心电图。”WHM的2020秋冬设计中,那件经纱印花风衣选用的曲目是老歌《又见炊烟》,有趣的是,他选择用来搭配柔软的歌声的是挺括爽脆的涤纶面料。

如果不做服装设计师,王浩铭说自己可能会去钻研艺术史或雕塑。他从小喜欢绘画,也许是看到外婆和妈妈都在家做衣服,很早就发觉自己也对衣服感兴趣,高中毕业时他选了三个学校的三个专业,分别是中国美院的艺术史系、四川美院的雕塑系、北京服装学院的服装设计系,因为都是自己感兴趣的专业,所以想着考上哪个就在哪个专业里发展。就这样,他进入了服装行业。

从北服毕业后,王浩铭来到上海,进入素然工作。开始的九年里,接触不同面料,了解不同工种,随着对时装产业的了解越来越深入,他也越来越有热情:“我对做衣服有很强烈的热情。别人可能看我很辛苦,但是我自己没觉得,我是乐在其中。打个比方说,就像读书时,老师让你做作业,你觉得辛苦。但是服装设计这个作业我不觉得辛苦,比如想款式,虽然过程困难,但我不觉得苦,我非常喜欢去想,我没有休息日,随时都能想,想款式、想各种办法。”

如果你住在苏州河附近,也许你能在半夜的河边碰到王浩铭。他是重庆人,那里的地势起伏,所以他是来到上海后才学会骑自行车的,于是就迷上了骑车,每每完成新设计,虽然已经是深夜,但他的庆祝方式是去楼下骑共享单车,他喜欢在苏州河畔骑车。也许会在某天,夜色里的城市与河流以某种特别的方式出现在他的服饰设计中吧。

王浩铭说他逐渐觉得,一个优秀的设计师做出来的衣服是真实的,没有伪装,自己是怎样的人就会做什么样的衣服,而这些衣服也会找到那些同样真实的人。

服装设计始终都是当下社会状态的反映,直接和当下的技术水平挂钩。面料工艺在不断更新,同时设计师的处理方式、剪裁方式、款式设计都在相应地改变,王浩铭用自己的方式感知面料、感知外部世界,有人在他的设计中找到了情感共鸣。无论从哪种角度来看,王浩铭和他的WHM品牌都是给时装媒体人和消费者的礼物,值得我们一直关注下去。

* 部分图片由WHM提供

* 部分图片由磁器CHINA团队拍摄

- FIN -



特约撰稿人 | 顾晨曦Echo

编辑 | Xinc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