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戳客小剧场以少数民族/传统音乐为原点,策划了一系列以天地四时为主题的活动+展览,以连接古今自然的方式呈现出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流动,也让大家看见那些来自不同地区的朋友们的真实样貌,听见他们的真实声音。


上周六,两位来自怒江兰坪的普米族姐妹茸芭舒宗与诗族瑟阔做客了上生新所platform 3 的戳客小剧场,在寒冬为大家带来一场普米歌会。


茸芭舒宗吹奏口弦已经有二十多年,她还是一位竹口弦的手工制作者。作为活动开场,她们演奏了《迁徙:过江调》。三片竹制的古老乐器,记录着普米族从青海湖迁徙至怒江的漫长历史,也在日常生活中被赋予细腻的情感。

随后,她们为大家带来了两首富有秋冬气息的普米族歌谣—《咧咧》带我们回到了冬夜火塘旁,《丰收歌》则用欢快的节奏传递着劳作与合作的喜悦。羊头琴的悠扬旋律伴随着“搓蹉”舞的律动,跳跃出普米族文化的生命力。最后,《拜龙调》再现了春节取水祭祀的仪式,寄托着她们对自然的敬畏和期盼。在歌声与舞步间,两位普米族的姐妹带大家触摸到了一个民族文化薪火相传的故事。 

活动现场

现场交流精选


主持人:

请介绍下你们普米族名字茸芭舒宗和诗族瑟阔吧。


茸芭舒宗:

我的汉语名字叫李长秀,普米名茸芭是我们的家姓,舒宗在普米语的意思是用来放置已点燃火把的铁具支架,在没有电灯的年代夜晚用来照明。


诗族瑟阔:

我的名字瑟阔,是一种植物的皮,剥下来后搓成线用来织布,做衣服用的。


主持人:

两位不仅是普米族传统音乐的表演者,也是传承者,是普米文化传承小组的重要成员。这是一个特别难得的少数民族文化传承案例。我了解到到小组的发起是多年前词作者陈哲受邀请去到兰坪,首次听到三位普米族姑娘的歌声,立即提出了一个构想:组织并培育一个有质量标准的传习小组,推动民族文化“活化传承”。可以请两位介绍一下小组是如何发展起来的以及现在的状况吗?


茸芭舒宗:

我们来自怒江的兰坪县,是一个没有怎么开发现在还很传统的一个县。我们县有14个少数民族,普米族文化保留的比较传统。这个小组最初是陈哲老师来到我们这里发起的。当时的我们十六七岁,在陈哲老师说要组成一个文化传承小组的时候,我们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他告诉我们就是把民族传统文化保留下来,以后可以带我们出去宣传。当时的我们不知道怎么传承,只想着能去一趟从小就听到过的天安门就可以了。于是四个不到十五六岁的姑娘开始组织起来,发展到现在小组有男有女五六十人。在开始一段时间后,家人开始非常反对,认为民族文化不需要做什么也会自然传承下去。告诉我们女孩是要干活的,这样是不务正业。从02年开始,我们去了北京好多次,中途也很多次想要放弃。但后来不知不觉就走到了现在,可能是一种责任和使命感吧,我们有责任去向老人学习,也有责任去教授下一代的孩子。现在老人走了,很多东西也跟着带走了,我们不学习,文化就失传了。但说实话一直以来做文化传承是很难的,尤其是小组成员都结婚了,有老有小要解决温饱,只能在劳动之余挤点时间来做,有演出机会就走出来。以前的想法很淳朴,出来交流多了,也觉得在传承中需要有一些经济带动和创新。


现场观众:

看见姐姐们今天都穿着很美的裙子,想问问普米族的传统服饰。


茸芭舒宗:

我们今天披的是羊皮,除了取暖,普米族也崇尚羊。老人去世会有非常隆重的喂羊仪式,寓意着祖先引路你去以前居住的地方。今天穿的服装也是羊毛手工制的,款式有点现代了。胸前的三条 “夏拉”, 代表着普米族历史上的三次大迁徙。裙子上的三绺代表着怒江、澜沧江和金沙江。我们小组考虑过传承不仅是乐器,也组织过学习织布,但做出来的东西到市面上就显得有点粗糙。


现场观众:

如果想去兰坪旅游,建议什么季节去呢?


茸芭舒宗:

建议普米族的情人节,也是农历的端午节这一天。以前在没有什么联络工具的时,村村寨寨的青年人在这一天相约,载歌载舞,弹琴说爱。普米的传统里,端午那天挖到的药材是最好的,所以也会去上山挖药。现在政府支持发展旅游,这一天从外面来兰坪的人也越来越多了。


现场观众:

我看见现场展览介绍中写普米传习小组初期有封闭训练,主要会训练什么?小组有男性成员么?


茸芭舒宗:

封闭训练的话,印象里是把老人们接过来和我们教学。以前的老人无论弹奏羊头琴还是口弦,都是即兴发挥,每个村寨的人在旋律调子上都是不一样的。我的羊头琴是和爷爷们学的,第一天学的东西第二天再去就不对了,后来才发现是因为他们是即兴发挥的。小组最初有4个女孩,后来慢慢的男孩也加进来了。有的男孩还会学习羊头琴制作,像我会比较喜欢口弦的制作,是和村里唯一会制作口弦的70岁老婆婆学习的。


现场观众:

普米族的新年是和汉族的新年是同一个时间吗?


茸芭舒宗:

以前是不一样的,腊月的初六、七、八是普米族的吾昔节,但现在新年已经和汉族的合过了。吾昔节依然存在,也被列为了法定节假日。火塘文化对于普米族很重要,祭三脚是火塘文化最重要的一部分。三脚在普米人眼里,寓意着天、地和祖先。每年普米新年必须要在祭拜祖先后才可以吃饭。


主持人:

最后能不能教我们用普米语说“谢谢”


诗族瑟阔:

普米语里没有直接对“谢谢”的表达,如果我们想表达感谢,会说“辛苦了” –“呐甲些”。


活动展览

活动相关小型展览同期在上生新所进行。欢迎错过活动的朋友前来上生新所Platform 3,了解更多普米小组二十年来“学在村里,演在城里”的文化传承历程,近距离感受普米族口弦和羊头琴的独特韵味。


展览时间:

2024.12.14至2024.1.7 周一至周日 11:00 – 20:00


展览地点:

上海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3号楼3F 戳客戳客空间

2024临近尾声,

戳客戳客想对朋友们说一声 “呐甲些”!

期待明年的小剧场与大家再见。


戳客小剧场

戳客小剧场是一个以民族及传统音乐作为原点的系列活动,除了音乐本身,我们同样关注这些古老声音在当下流动的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空间、人群中将发出何种回响。

发起人:制作人 33EMYBW

戳客戳客是素然公司平台上关注人、生活与自然的文化机构,成立于2012年。戳客戳客连接商业、艺术与文化,是分享和发生的平台,定期策划讲座交流和展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