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月的最后一天,琴人杨岚携亲手斫制的古琴,来到上生新所Platform 3的戳客小剧场,带来了一场以琴为媒介的暮夏 “故事会”。活动现场,杨岚弹奏了四首与农历七月呼应的曲子,并展开四段跨越千年的传说:从《神人畅》的祭神乐章,到《获麟》的绝笔预兆,再到《广陵散》的复仇传奇,以及《孤馆遇神》的幽冥邂逅。同时,杨岚还和观众交流了关于古琴文化、制作工艺、以及流派与传承。在琴音的流动里,那些古老的故事仿佛在夏末时节重新被唤醒,呼应着自然的节律,为观众呈现了一场独特的文化体验。
活动现场
现场交流精选
现场观众:
古琴是不是有很多流派?因为我见过有浙派古琴。
杨岚:
传统上的流派大部分是地域流派,例如像你讲的浙派,是南宋时期产生一直持续到明代中期的,但明代中期后它的传承就消失了。明代中期中国古琴的重心从浙江转移到了江苏,也就从浙派转到了吴派。其实这种转移,与其说是有实际师承的流派,不如说是一种审美上的归属。就像书画中讲南派北派,更多是从艺术家的气质、审美取向来划分。例如南宋到明初是浙派。明代中期到明代晚期,进入江苏常熟的虞山派。清代初期时出现广凌派,也是古琴重心的迁移。到后期民国,有今虞琴社, “今虞”就是今天的虞山派。但这更像一种精神上的归属,并不是实际的师承。古琴音乐的传承是非常动态的,只要经过三代人,必走样,没有一个流派是很固定的。
不过我们现在也有浙派,但跟传统浙派无关。今天的浙派是指民国时期在杭州的琴家徐元白的流派。但徐元白自述自己游学四方并不属于浙派,所以很多流派是后代去认的。传统流派的形成,是因为没有办法去跟外界交流,彼此风格互相影响,共同师承,在共同的文化下形成地域风格。在当代交通已经十分便利,我们可以随时随地听到任何地域的音乐,在这种情况下流派已经不存在了。
现场观众:
您今天弹奏用的是什么弦呢?
杨岚:
我用的是钢弦。传统的古琴弦都是丝弦,但丝弦如果在这种环境下,可能弹到一半音色会变掉,也有可能会断掉。丝弦是近 20 年又重新恢复起来的,它大概是从30 年代断档,到五六十年代是彻底没有丝弦的。当时也做过一些尝试在恢复,但后来默认的主流是使用新的材料制作琴弦。港台地区会更习惯于丝弦演奏,所以现在是两种琴弦并存的情况。它们各有优缺点,我在弹奏不同曲子时,会用不同的琴弦。今天弹的几首曲子,像《广陵散》,是一首相对比较激烈的曲子,包括《孤馆遇神》,中间也有两个指法是比较激烈的,如果用现在生产的丝弦是无法弹奏的,可能会断掉或走音。所以现在我们在演奏教学中一般不太会使用到丝弦,除非是弹奏一些比较安静的琴曲。
主持人:
想请杨岚推荐几张有代表性的古琴专辑。
杨岚:
如果要听老录音的话,我们称为“老八张”,收录了刚才提到管平湖《广陵散》的录音,还有吴景略的录音等,叫做《中国音乐大全·古琴卷》,共八张唱片,包含了民国时期对不同地域流派琴家的走访,是我们了解传统古琴的必听唱片。当时的琴家基本上都是业余爱好者,有的很多年没有弹琴,所以现在听起来演奏状态没那么好。有些人说这就是传统的样子,有些人觉得他们好像名不符实,但这两种都不客观。一是他们并不能代表传统或流派,只能代表个人。二是在50 年代建立音乐学院前,所有的古琴家都是业余的,且经过了时代动乱后,很多琴家演奏状态都没有那么了,但这仍是非常珍贵的录音,比较能够代表传统古琴从清代到民国时期的样貌。
当代的话我推荐两位我崇敬的琴家,成公亮先生创作和演奏的《袍修罗兰》,这是一部新作品,他演奏的传统曲目可以听《秋籁》双CD。还有琴家吴文光,他是吴景略的儿子,他的Music of the Qin,还有《阳春》。另外还有上海的一位琴家叫姚公白,父亲叫姚丙炎,在老八张里可以听到他父亲的演奏,也可以听雨果唱片出版的《姚门琴韵》。雨果唱片制作了很多关于古琴各个流派代表性强的唱片,都可以找来听听。
活动展览
由戳客戳客与杨岚共同策划的小型展览同期在上生新所进行展出。展览通过录音与文字呈现了活动中的四个古老故事,同时展示了古琴的制作工艺及其传统形态。欢迎错过活动的朋友前来上生新所Platform 3,近距离感受这件古老乐器的独特魅力。
展览时间:
2024.8.31起 周一至周日 11:00 – 20:00
展览地点:
上海延安西路1262号上生新所3号楼3F 戳客戳客空间
戳客小剧场
戳客小剧场是一个以民族及传统音乐作为原点的系列活动,除了音乐本身,我们同样关注这些古老声音在当下流动的方式,以及它们在不同领域、空间、人群中将发出何种回响。
发起人:制作人 33EMYBW
戳客戳客是素然公司平台上关注人、生活与自然的文化机构,成立于2012年。戳客戳客连接商业、艺术与文化,是分享和发生的平台,定期策划讲座交流和展览。